華山路 (上海)
| |||||||
---|---|---|---|---|---|---|---|
原名 | 徐家匯路、海格路(Avenue Haig) | ||||||
命名緣由 | 西嶽華山 | ||||||
命名日期 | 1943年 | ||||||
道路長度 | 4公里(2.5英里)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靜安區、徐匯區和長寧區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靜安寺 303弄16號 上海蔡元培故居 731號 枕流公寓 849號 丁香花園 |
||||||
道路走向 | 北-南 | ||||||
北端 | 愚園路 | ||||||
南端 | 衡山路(徐家匯) | ||||||
建造 | |||||||
動工日期 | 1862年 | ||||||
通車日期 | 1864年 |
華山路位於上海市市區,是中「西縱」的一段重要道路,自北向南依次穿過靜安區、長寧區和徐匯區。華山路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初名徐家匯路,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之一。民國3年(1914年)法租界擴建南段,使路線呈現東北西南兩段,成為上海法租界西面界限。民國9年(1920年)更名為海格路(Avenue Haig),1943年公共租界正式撤消,法國維希政府宣布放棄法租界,海格路更名為華山路,沿用至今。
歷史
租界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上海港通商,准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上海和香港口岸居住、貿易,准許英國政府在上海和香港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翌年10月,中英雙方簽訂之《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具體規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 據此,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建立上海英租界。巴富爾同上海道台宮慕久多次談判,於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頒布告示公布了達成之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辟設上海英租界協議,上海縣城北部約830畝土地被劃給英方作為英商居留地,英租界形成。
1846年,英租界之西界確定,西達界路(今河南中路)。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中路。
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闢,法租界西至關帝廟諸家橋(今大境路以西至西藏南路一帶)。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1862年,法租界退出聯合,自設公董局。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併,稱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同步大規模擴張。5月,公共租界當局以租界內華人及工廠增多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積。經多番交涉,公共租界西面邊界一直擴展到靜安寺。6月,法租界向西擴展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
越界築路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雇用洋人組成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軍隊,租界遂以協助鎮壓為藉口,始築軍路,而後陸續接管軍路並加以整修,為境內越界築路的開端。1913年,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已發展成上海條件設施最高級的住宅區[1]。在法租界成功通過越界築路擴張地盤的同時,公共租界也開始越界築路。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開始從西面邊界的靜安寺敷設通往徐家匯的軍路,以目的地的地名而命名為徐家匯路,於1864年完工通車,此後接管徐家匯路,整修成普通道路。民國3年(1914年),袁世凱的北洋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徵稅權,由公共租界修築的徐家匯路成了法租界西面的界限,並進一步予以擴建。至此,徐家匯路形成。
易名海格
徐家匯路,初為公共租界命名。法租界境內有一條從上海縣城西門通向徐家匯的道路(今肇嘉浜路),路名亦為徐家匯路,為規避重名,曾一度稱之為「法徐家匯路」。民國9年(1920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達成一致,用英國著名陸軍元帥道格拉斯·海格的名字,為公共租界率先敷設的徐家匯路更名海格路(Avenue Haig)。當時的海格路,北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與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接頭,南至徐家匯的貝當路(今衡山路),全長4189米。
回收租界,更名華山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日軍攻勢迫使歐美駐軍放棄公共租界東區。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年之久。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整個租界,由西方控制的公共租界時代正式結束。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上海所有租界正式撤銷。日本支持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
民國32年(1943年)10月,汪精衛政權將租界範圍內以外國人名命名的路名全部改為以中國省市地名為路名。海格路就此更名為華山路,沿用至今[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27日中共接管上海,市政府對市政道路實施進一步規劃。將愚園路與南京西路之間的一段原萬航渡路劃入華山路,使愚園路以北為萬航渡路,以南為華山路。華山路依然南至徐家匯,全長增長到4320米。
特色
沿路為高級住宅區,花園洋房和高級公寓較多,原是美英僑民和中國上層人物的主要聚居地。
沿路近代建築
- 129-159弄 229-285弄 大勝胡同
- 303弄16號 蔡元培故居
- 370號 400號 海格大樓/ 靜安賓館
- 425號 639、643號 美國學校/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
- 630號 熊佛西樓/上海戲劇學院
- 639號 馬可波羅俱樂部
- 731號 枕流公寓
- 831號 花園住宅
- 849~879號 丁香花園
- 893號 郭棣活住宅
- 922號 丁香別墅 興國賓館9號樓
- 978號 白楊舊居
- 1006弄 海格園
- 1076號、1100弄、1120弄 德商嘉色喇住宅
- 1220弄6號 范園 孫氏住宅
- 1626號 李鴻章祠堂,復旦公學舊址/上海市復旦中學
- 1954號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
與華山路交匯的道路(由北向南)
- 愚園路 Yu yuen Road
- 南京西路——靜安寺路 Bubbling Well Road
- 延安中路——福煦路 Avenue Foch
- 延安西路——大西路 Great Western Road
- 常熟路——善鍾路 Route de Say Zoon
- 烏魯木齊北路——地豐路
- 烏魯木齊中路——麥琪路 Route Alfread Magy
- 長樂路——蒲石路 Rue Bourgeat
- 武康路——福開森路 Route Ferguson
- 復興西路——白賽仲路 Route Gustave de Boissezon
- 興國路——雷上達路 Route Legendre
- 江蘇路——憶定盤路 Edinburgh Road
- 湖南路——居爾典路 Route A.Charles Culty
- 泰安路——勞利育路 Route Camille Lorioz
- 淮海中路——霞飛路 Avenue Joffre
- 淮海西路——喬敦路 Jordan Road
- 康平路——麥尼尼路 Route Magniny Marcel
- 虹橋路 Hungjao Road
- 衡山路——貝當路 Avenue Pe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