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醫生
The Doctor Luke Fildes crop.jpg
盧克·菲爾德斯繪製的《醫生
職業
名稱 醫生、醫師
職業類型
專業人士
業務範圍
醫學醫療衛生
描述
所需技能
醫學倫理藝術科學分析技巧思辨能力
教育要求
內外全科醫學士醫學士醫學碩士醫學博士骨病醫學士足科醫師
工作場所
診所醫院
相關工作
一般科醫師外科醫師專科醫師

醫生醫師(英語:physicianmedical doctordoctor),中國古代稱大夫郎中,是從事醫學業務的專業人士,經由研習診斷預後治療各種疾病創傷、身心損傷,以促進、維持、恢復健康。醫師可能會將其執業重點放在特定的疾病類別、病患類型、治療方法上,即專科醫師,或可能負責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持續性和全面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即一般科醫師。「醫生」的「生」指先生,為敬稱。

中國三國東吳名醫董奉晚年為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和藥錢,但要求病人痊癒後必須到山上種植杏樹,名為「康樂杏」,後來「杏林」用於指「醫界」[2]

人力短缺

許多開發中國家有醫生人力不足的問題。2015年,美國醫學院協會提醒美國在2025年可能面臨高達9萬名醫生的人力短缺[3]

社會角色和世界觀

生物醫學

西方文化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醫學越來越走向科學的還原論唯物主義,醫療人類學家通常稱之為生物醫學[4],這種發展型態在現代工業化的世界占主導地位。生物醫學「以文化上獨特方式系統性的闡述人體疾病[5],是醫學生學習的世界觀。依此常規,醫學模型是培訓所有醫生的完整程序[6],包括心理態度。

醫生自身健康

有些評論員認為醫生有責任在健康事務上為民眾樹立榜樣,例如不吸菸[7]。確實在多數西方國家醫生相對較少吸菸,他們的專業知識的確對其健康和生活方式產生有益的影響。根據對男性醫生的研究[8],醫生的預期壽命(白人73歲,黑人69歲)比律師或許多其他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略高。與一般民眾相比,醫生較為少見的死因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包括肺炎塵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但不包括肺氣腫和其他慢性呼吸道阻塞)、酒精相關疾病、乙狀結腸直腸癌肛門癌細菌性疾病[8]

醫生容易受職業危害,有格言說「醫生會成為最糟糕的病人」[b][9],主因是醫生發現自己有症狀時,會比一般的病患焦慮,醫生會將之前在醫學院學習的疾病套用在自己身上[10]並推想最糟糕的診斷或結果[11]。焦慮可能使之拒絕承認症狀或其意義[12][13][14],導致延遲就醫[15]。焦慮可能影響病史,使之忽視重要的部分以避免為其診治的醫生做出嚴重的結論或行動[16]。醫生較其他人多見的死因包括醫生自殺自我傷害、藥物相關致死、交通事故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17]。醫生也容易職業過勞,其表現為長期的壓力反應,特徵包含對病患的照護品質變差、情緒疲憊、個人成就感下降。美國醫療照護暨品質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時間壓力是造成職業過勞的最大原因。美國醫學會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太多的官僚任務」是職業過勞的主要原因[18][19]

中華民國醫師因為沒有納入《勞動基準法》,長期處在過勞狀態,甚至因值勤過久與壓力因素導致中風猝死等情形[20][21]。2017年2月仍然有許多加班過勞的醫師與護理師[22]中華民國勞動部公告住院醫師自2019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23],但工時反而變長[24],主治醫師則尚未納入[25][26]

教育與訓練

世界各地的醫學教育訓練與職業途徑都不同。

已開發國家

在所有已開發國家,醫學入門課程屬於第三期教育,於大學醫學院進行,按照不同的地區和大學,可能接在中等教育本科教育之後。中等教育一般費時五至六年來完成。本科教育常是三至四年的理科課程,其後的醫學課程通常費時四至五年[27],因此獲得醫學學位可能需花五至八年的時間,按照不同的地區和大學而定。

在入門訓練完成之後,剛畢業的醫生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在監督下行醫,此時為實習醫師[27]

畢業生擁有大學給予的醫學學位,使其有資格根據特定國家(有時是多個國家)的法律許可取得醫師執照,但必須滿足實習或其他額外條件。

臺灣

臺灣醫學院提供6年制醫學系或4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前1-2年為見習醫師,可進行醫療觀察,不能執行醫療介入;畢業取得醫學士學位後可參加考試[28]取得衛生福利部認證的醫師證書。為避免醫療糾紛,2013年實習醫師階段改至取得醫師證書後接受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訓練)[29]。須經2年PGY訓練方可獨立開業,如一般科醫師。PGY訓練後多數醫師選擇各專科醫學會認可的教學醫院訓練其專科(如:內科),應徵成為「住院醫師」,與同科「主治醫師」共同照顧病患並從中學習,訓練期滿通過考試可取得專科醫師認證[28]。部分專科設有次專科(如:心臟內科),以求更專業的治療該類病患,訓練期間為「研修醫師」(英語:Fellow),訓練期滿通過考試可取得次專科認證。並非所有專科或次專科皆受衛生福利部認證。一般科或專科醫師自行成立醫療院所或受僱執業,則為「主治醫師」。

規範

在大多數的司法管轄區,醫生需要政府許可才能執業,除了是為了促進公共安全,也能保護政府支出,因為各國政府常提供醫療補貼。未經許可而行醫者稱為密醫

在某些司法管轄區,例如新加坡,即使醫生僅有基本理學士學位(非醫學士),也常會在信件或名片中使用「Dr」作為稱呼。在德國等其他國家或地區,只有擁有學術醫學士學位的醫生才能自稱為醫生,另一方面,歐洲研究理事會判定德國醫學士學位不符合哲學博士學位的國際標準[30][31]

績效和專業監督

醫療疏失藥物濫用、其他醫生專業問題在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32],特別是2000年一項重要報告[33]發表後,開啟了病患安全運動[34]

參見

註釋

  1. ^ 英語的「physician」可以是「醫師」或「內科醫師」。
  2. ^ 英語: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

參考文獻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ying health work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urce: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ISCO-08 (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stat/isco/isco08/index.htm).
  2. ^ 葛洪. 神仙传. 東晉. 東晉: 第十卷. 
  3. ^ Bernstein, Lenny. U.S. faces 90,000 doctor shortage by 2025, medical school association warns. The Washington Post. 3 March 2015 [27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4. ^ A. Gaines, R.A. Hahn (編). Chapter 1: Introduction (by editors). Physicians of western medicine.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1985: 3–22. ISBN 90-277-1790-7. 
  5. ^ Good, Byron J. Chapter (pbk)3. 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Lewis Henry Morgan Lec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Y, in March 199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65, 65–87. ISBN 0-521-42576-X. 
  6. ^ Laing, R.D.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71. 
  7. ^ Appel JM. Smoke and mirrors: one case for ethical obligations of the physician as public role model. Camb Q Healthc Ethics. 2009, 18 (1): 95–100. PMID 19149049. doi:10.1017/S0963180108090142. 
  8. ^ 8.0 8.1 Frank E; Biola H; Burnett CA. Mortality rates and causes among U.S. physicians. Am J Prev Med. October 2000, 19 (3): 155–9. PMID 11020591. doi:10.1016/S0749-3797(00)00201-4. 
  9. ^ Appel JM. Smoke and mirrors: one case for ethical obligations of the physician as public role model. Camb Q Healthc Ethics. 2009, 18 (1): 95–100. PMID 19149049. doi:10.1017/S0963180108090142. 
  10. ^ Spiro HM. When doctors get sick.. Perspect Biol Med. 1987, 31: 117-133. 
  11. ^ Alliborne A; Oakes D; Shannon HS. The health and healthcare of doctors. J R Coll Gen Pract. 1981, 31: 728-734. 
  12. ^ The doctor as a patient. Med World News. 1972, 13: 56–65. 
  13. ^ Stoudemire A; Rhoads JM. When the doctor needs a docto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hysician-patient. Ann Intern Med. 1983, 98: 654–659. 
  14. ^ Ness DE; Ende J. Denial in the medical interview: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JAMA. 1994, 272: 1777–1781. 
  15. ^ Robbins GT; Macdonald MC; Pack GT.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with cancer. Cancer. 1953, 6: 624–626. 
  16. ^ Edelstein EL; Baider L; Baron H. Physicians as pati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ttitudes of physicians and non-physicians. Psychopathology. 1984, 17: 213–216. 
  17. ^ Schneck SA. 'Doctoring' doctors and their families. JAMA. December 1998, 280 (23): 2039–42. PMID 9863860. doi:10.1001/jama.280.23.2039. 
  18. ^ Physician Burnout.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July 2017 [31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19. ^ Berg, Sara. Physician burnout: It’s not you, it’s your medical specialt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 August 2018 [31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0. ^ 中風、猝死...醫師過勞 4個月倒下了4位…. 自由時報. 2016-05-05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1. ^ 4個月內倒下4位…台灣醫師中風、猝死頻傳. 三立新聞網. 2016-05-05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2. ^ 吳若瑜. 致衛福部:生育事故救濟計畫明走入歷史,我們仍被擋在救濟網絡之外. 蘋果即時. 2016-12-31 [202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3. ^ 勞動部公告「醫療保健服務業僱用之住院醫師自108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 勞動部.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4. ^ 賴淑敏; 蔣龍祥. 住院醫師納勞基法月餘 工時反而變長. 公視新聞網. 2019-10-21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5. ^ 陳光輝. 主治醫師尚未納勞基法,勞動權益受損怎麼辦?. 蘋果即時新聞. 2020-05-28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6. ^ 潘建志. 主治醫生未納勞基法 血汗被剝削. 中時新聞網. 2020-06-14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7. ^ 27.0 27.1 How to Become a Doctor. learnhowtobecome.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28. ^ 28.0 28.1 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9. ^ 台灣醫學系改制之歷史脈絡簡介與課程整合規畫. 林口長庚醫教電子報. [202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30. ^ Schmidt, Sarah. Kommt ein Doktor zum Arzt .... Sueddeutsche.de. 30 September 2017 [30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6). 
  31. ^ Kramer, Bernd. Medizin-Promotionen: Akademische Ramschware. Spiegel.de. 28 September 2015 [30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4). 
  32. ^ Lim MK. Quest for quality care and patient safety: the case of Singapore. Qual Saf Health Care. February 2004, 13 (1): 71–5. PMC 1758053可免費查閱. PMID 14757804. doi:10.1136/qshc.2002.004994. 
  33. ^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0).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Free full-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4. ^ Wachter RM. Patient safety at ten: unmistakable progress, troubling gaps. Health Aff (Millwood). 2010, 29 (1): 165–73. PMID 19952010. doi:10.1377/hlthaff.2009.0785. 

延伸閱讀

  • Bell, Whitfield J. "Medical practice in colonial America."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31.5 (1957): 442-453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amilton, Bernice. 「The Medical Profess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2 1951, pp. 141–169.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Britain
  • Holloway, Sydney WF. "Medical education in England, 1830–1858: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History 49.167 (1964): 299-324.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eevil, John Joyce. Medicine and the Navy, 1200-1900 (4 vol E. & S. Livingstone, 1957) on Royal Navy
  • Porter, Roy. Disease,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England, 1550-18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