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
格里曆 | 2022 MMXXII |
羅馬建城紀年 | 2775 |
亞美尼亞曆 | 1471 ԹՎ ՌՆՀԱ |
亞述曆 | 6772 |
巴哈伊曆法 | 178年-179年 |
峇里島薩卡曆 | 1943年-1944年 |
孟加拉曆 | 1429 |
柏柏爾曆 | 2972 |
英王在位紀年 | 70 Eliz. 2 – 71 Eliz. 2 |
佛曆 | 2566 |
緬曆 | 1384 |
拜占庭曆 | 7530年-7531年 |
農曆 |
辛丑年 (金 丑) 4718 / 4658 — 至 — 壬寅年 (水 寅) 4719 / 4659 |
科普特曆 | 1738年-1739年 |
不調和教曆 | 3188 |
衣索比亞曆 | 2014年-2015年 |
希伯來曆 | 5782年-5783年 |
印度曆 | |
- 維克拉姆曆 | 2078年-2079年 |
- 薩卡曆 | 1943年-1944年 |
- 爭鬥時 | 5122年-5123年 |
全新世紀年 | 12022 |
伊博曆 | 1022年-1023年 |
伊朗曆 | 1400年-1401年 |
伊斯蘭曆 | 1443年-1444年 |
和曆 | 令和4年 |
爪哇曆 | 1955年-1956年 |
主體曆 | 111 |
儒略曆 | 格里曆減13天 |
韓國曆 | 4355 |
民國紀年 | 民國111年 |
泰國曆 | 2565 |
藏曆 | 陰金牛年 2148 / 1767 / 995 — 至 — 陽水虎年 2149 / 1768 / 996 |
UNIX時間 | 1640995200- 1672531199 |
公曆,是當前國際通用的曆法,也叫格里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英語:Gregorian calendar),是陽曆的一種。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28至31日不等。
中文稱謂的演變
清朝時,多用西曆稱呼公曆[5],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對外條約中普遍使用"公曆"一詞[6][7][8][9],在聯合國公約與宣言中,也使用公曆[10][11]。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採納了高魯的建議,當日發布《改用陽曆令》[12],將公曆推為「國曆」[13]。1月13日,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新舊兩歷並存」[13]。
1919年11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卷6第6號發表了《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14]。
1930年7月31日國民政府公布《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15],其中的民國紀年都給出了對應的公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16]紀年採用公元(公曆紀元)。
格里曆
格里曆又譯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17],教皇格里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及耶穌會神父兼天文學家克里斯托佛·克拉烏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18],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曆法。格里曆是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農曆這一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曆,故格里曆在中文又稱陽曆或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註 1]。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註 1]。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耶穌大約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曆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月名由來
- 一月 Jan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門神雅努斯。
-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齋月(Februus)。
- 三月 Mart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 四月 Aprili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五月 Ma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六月 Jun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七月 原名Quintilis,後改Juliu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八月 原名Sextilis,後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格里曆的閏年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回歸年,格里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世紀數被100整除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為閏年。比如說16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紀元是從傳說的耶穌誕生那年算起。
-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 參考: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
非天主教國家之採用
歐美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由于格里曆是教宗頒布的,新教國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採納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羅馬教廷減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曆法的時候卻減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間的1700年,格里曆不閏而儒略曆閏,二曆相差了1天。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戰爭的影響,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卡爾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拋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說,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在阿拉斯加,儒略曆1867年10月6日星期五的次日是格里曆10月18日星期五。之所以連續二日星期五是因為美國從沙俄買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時刻」須從「莫斯科時刻」改成「北美時刻」,使得國際換日線從阿拉斯加之東移往其西。
俄羅斯在1917年發生的十月革命(開始於儒略曆10月25日,合格里曆11月7日)後,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918年2月14日星期四。
各地啓用公曆之日期對照[19]
- 括弧內數字表示與格里曆相差天數。另,為了方便顯示與比較差距:
- 黃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0天(無差異)
- 綠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0天
- 紫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1天
- 紅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2天
- 藍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3天
- 紅色字體日期表示「使得差距較先前增加1天」的日期(例如原本僅相差11天,則過了此日期後,差距增加到12天)。
-
當一個地方由「非黃色背景色」轉為黃色背景色,表示該地方啓用格里曆的日期。
- 例如,英格蘭及其殖民地在1752年9月14日啓用格里曆(即1752年9月2日的下一天是1752年9月14日)。
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 | 法國 | 比利時 | 丹麥、挪威、德國部份 | 瑞典 | 英格蘭、蘇格蘭、美國部份 | 阿拉斯加 | 俄羅斯 | 希臘 |
: | : | : | : | : | : | : | : | :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04 (10) |
1582-10-15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1582-10-05 (10) |
: | : | : | : | : | : | : | : | : |
1582-12-19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09 (10) |
1582-12-20 | 1582-12-20 (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1582-12-19 (10) |
: | : | : | : | : | : | : | : | : |
1583-01-11 | 1583-01-11 (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01 (10) |
1583-01-12 | 1583-01-12 (0) | 1583-01-12 (0) | 1583-01-02 (10) | 1583-01-02 (10) | 1583-01-02 (10) | 1583-01-02 (10) | 1583-01-02 (10) | 1583-01-02 (10) |
: | : | : | : | : | : | : | : | : |
1700-02-28 | 1700-02-28 (0) | 1700-02-28 (0) | 1700-02-18 (10) | 1700-02-18 (10) | 1700-02-18 (10) | 1700-02-18 (10) | 1700-02-18 (10) | 1700-02-18 (10) |
1700-03-01 | 1700-03-01 (0) | 1700-03-01 (0) | 1700-03-01 (0) | 1700-02-19 (10) | 1700-02-19 (10) | 1700-02-19 (10) | 1700-02-19 (10) | 1700-02-19 (10) |
: | : | : | : | : | : | : | : | : |
1700-03-10 | 1700-03-10 (0) | 1700-03-10 (0) | 1700-03-10 (0) | 1700-02-28 (10) | 1700-02-28 (10) | 1700-02-28 (10) | 1700-02-28 (10) | 1700-02-28 (10) |
1700-03-11 | 1700-03-11 (0) | 1700-03-11 (0) | 1700-03-11 (0) | 1700-03-01 (10) | 1700-02-29 (11) | 1700-02-29 (11) | 1700-02-29 (11) | 1700-02-29 (11) |
1700-03-12 | 1700-03-12 (0) | 1700-03-12 (0) | 1700-03-12 (0) | 1700-03-02 (10) | 1700-03-01 (11) | 1700-03-01 (11) | 1700-03-01 (11) | 1700-03-01 (11) |
:re'f | : | : | : | : | : | : | : | : |
1712-03-10 | 1712-03-10 (0) | 1712-03-10 (0) | 1712-03-10 (0) | 1712-02-29 (10) | 1712-02-28 (11) | 1712-02-28 (11) | 1712-02-28 (11) | 1712-02-28 (11) |
1712-03-11 | 1712-03-11 (0) | 1712-03-11 (0) | 1712-03-11 (0) | 1712-02-30 (11) | 1712-02-29 (11) | 1712-02-29 (11) | 1712-02-29 (11) | 1712-02-29 (11) |
1712-03-12 | 1712-03-12 (0) | 1712-03-12 (0) | 1712-03-12 (0) | 1712-03-01 (11) | 1712-03-01 (11) | 1712-03-01 (11) | 1712-03-01 (11) | 1712-03-01 (11) |
: | : | : | : | : | : | : | : | : |
1752-09-13 | 1752-09-13 (0) | 1752-09-13 (0) | 1752-09-13 (0) | 1752-09-02 (11) | 1752-09-02 (11) | 1752-09-02 (11) | 1752-09-02 (11) | 1752-09-02 (11) |
1752-09-14 | 1752-09-14 (0) | 1752-09-14 (0) | 1752-09-14 (0) | 1752-09-03 (11) | 1752-09-14 (0) | 1752-09-03 (11) | 1752-09-03 (11) | 1752-09-03 (11) |
: | : | : | : | : | : | : | : | : |
1753-02-28 | 1753-02-28 (0) | 1753-02-28 (0) | 1753-02-28 (0) | 1753-02-17 (11) | 1753-02-28 (0) | 1753-02-17 (11) | 1753-02-17 (11) | 1753-02-17 (11) |
1753-03-01 | 1753-03-01 (0) | 1753-03-01 (0) | 1753-03-01 (0) | 1753-03-01 (0) | 1753-03-01 (0) | 1753-02-18 (11) | 1753-02-18 (11) | 1753-02-18 (11) |
: | : | : | : | : | : | : | : | : |
1800-03-11 | 1800-03-11 (0) | 1800-03-11 (0) | 1800-03-11 (0) | 1800-03-11 (0) | 1800-03-11 (0) | 1800-02-28 (11) | 1800-02-28 (11) | 1800-02-28 (11) |
1800-03-12 | 1800-03-12 (0) | 1800-03-12 (0) | 1800-03-12 (0) | 1800-03-12 (0) | 1800-03-12 (0) | 1800-02-29 (12) | 1800-02-29 (12) | 1800-02-29 (12) |
1800-03-13 | 1800-03-13 (0) | 1800-03-13 (0) | 1800-03-13 (0) | 1800-03-13 (0) | 1800-03-13 (0) | 1800-03-01 (12) | 1800-03-01 (12) | 1800-03-01 (12) |
: | : | : | : | : | : | : | : | : |
1867-10-17 | 1867-10-17 (0) | 1867-10-17 (0) | 1867-10-17 (0) | 1867-10-17 (0) | 1867-10-17 (0) | 1867-10-05 (12) | 1867-10-05 (12) | 1867-10-05 (12) |
1867-10-18 | 1867-10-18 (0) | 1867-10-18 (0) | 1867-10-18 (0) | 1867-10-18 (0) | 1867-10-18 (0) | 1867-10-18 (0) | 1867-10-06 (12) | 1867-10-06 (12) |
: | : | : | : | : | : | : | : | : |
1900-03-12 | 1900-03-12 (0) | 1900-03-12 (0) | 1900-03-12 (0) | 1900-03-12 (0) | 1900-03-12 (0) | 1900-03-12 (0) | 1900-02-28 (12) | 1900-02-28 (12) |
1900-03-13 | 1900-03-13 (0) | 1900-03-13 (0) | 1900-03-13 (0) | 1900-03-13 (0) | 1900-03-13 (0) | 1900-03-13 (0) | 1900-02-29 (13) | 1900-02-29 (13) |
1900-03-14 | 1900-03-14 (0) | 1900-03-14 (0) | 1900-03-14 (0) | 1900-03-14 (0) | 1900-03-14 (0) | 1900-03-14 (0) | 1900-03-01 (13) | 1900-03-01 (13) |
: | : | : | : | : | : | : | : | : |
1918-02-13 | 1918-02-13 (0) | 1918-02-13 (0) | 1918-02-13 (0) | 1918-02-13 (0) | 1918-02-13 (0) | 1918-02-13 (0) | 1918-01-31 (13) | 1918-01-31 (13) |
1918-02-14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14 (0) | 1918-02-01 (13) |
: | : | : | : | : | : | : | : | : |
1923-02-28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28 (0) | 1923-02-15 (13) |
1923-03-01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1923-03-01 (0) |
: | : | : | : | : | : | : | : | : |
伊斯蘭教國家仍然使用伊斯蘭曆;佛教國家採納佛教曆,紀元使用佛教紀元,即公元2022年為佛教紀元釋迦牟尼涅槃2565年(南傳)或2566年(北傳)。
東亞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民間常使用公元紀年,但政府較少使用之。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成為大日本帝國殖民地,官方採用格里曆。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格里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20]。在臺灣,官話慣稱格里曆為國曆,臺灣話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鮮半島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21]。
中國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國大陸,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後,仍在台灣地區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外推格里曆
爲了某些目的,格里曆能向啓用前的日期延伸而製作外推格里曆(proleptic Gregorian calendar),但應謹慎使用。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然而,在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註 2]
微軟公司的編程基礎庫ATL的類COleDateTime,能處理日期從公元100年1月1日到公元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曆代替。[22]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 1582年:
- 1583年-1699年: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1701年-1799年: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801年-1899年: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1901年-2099年: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21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5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4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一年每月天數
格里曆每月天數為人為規定,不像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球的運動確定的。
最早,格里曆的前身——儒略曆規定1、3、5、7、9、11月為大月,31日,2、4、6、8、10、12月為小月,30日,這樣每年有366日,由於2月是當時羅馬帝國處決犯人的月份,於是,在平年中2月減少1日,為29日。使得平年為365日,閏年為366日。
凱撒時,將其出生的七月改用其名字命名。此後,奧古斯都當政時,將八月改用其名字命名,並將八月改為大月,此後的9、11月改為小月,10、12月改為大月,這樣一年平年就有366日,閏年有367日,為了扣掉一日,與天象相符,再從2月中扣去1日。月份設置遂與今日相同。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天數 | 31 |
平年28天 閏年29天 |
31 | 30 | 31 | 30 | 31 | 31 | 30 | 31 | 30 | 31 |
格里曆閏年計算方法
年份 | 400的倍數 | 整百數但非400的倍數 | 4的倍數但非整百數 |
結果 | 閏年 | 平年 | 閏年 |
數值
當格里曆考慮到平年和閏年時,總共有14種可能的組合。
如果再將復活節的日期變動加入,格里曆總共有70種的組合變化。
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 52.1775 星期,8,765.82 時 = 525,949.2 分 = 31,556,952 秒(平太陽,不是公制)。除了閏秒之外,這些數值都是準確的。
平年是365天 = 8,760時 = 525,600分 = 31,536,000秒。
閏年是366天 = 8,784 時 = 527,040分 = 31,622,400秒。
從1971年開始,有些年份會因為地球自轉不規則的增長,進行一次或多次的閏秒調整,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正閏秒的調整,平均是每18個月一次。
由於閏日是在一年之中多插入的一天,所以某一天是一年中的第幾天不是很容易計算的。但日曆在3月到7月和8月到12月是重複的模式,日數分別是31、30、31、30、31,各別的總天數都是153天。事實上,不包含2月在內,連續5個月的日數和都是153天。
格里曆在400年的週期中有146,097天,恰好是20,871 星期。所以,例如,格里曆七年、407年、807年、1207年、1607年、2007年的日期與星期是完全相同的。
這也造成以星期天開始的月份(會有13日星期五)較其他的週日多,最常見的是每4800個月會有688個月的第一天是星期日(或是172/1200),而只有684個月(或是171/1200)是從星期六開始,後面對此會有詳細的說明。
在中間沒有遇到世紀數而減除閏年的情況下,較小的循環週期是28年(1,461星期)。星期與日期重現的關係是6、11、12、28、或40年,6與11年的間隔只可能出現在平年,28年則只出現在閏年,而12與40年的間隔則出現在含有刪除閏年的世紀年的時段。 容易記住的概略秒數是一年有×107秒。
主日字母可以幫你分辨在格里高利改革以後,14種不同的形式應該用在哪一年中,他所依據的是2月最後一天是星期幾。
格里高利的日期序列,也稱為Rata Die,是開始於西元元年1月1日的日期序列,今天(世界時2022年6月1日)的格里曆日期序列是738307,比簡化儒略日多678576日,比儒略日少1721425天,而儒略日是2459732。
準確性
格里曆比儒略曆每400年少3次閏日,平均太陽日是365.2425日,比起平均回歸年的365.2422日,每3300年誤差1日。比起儒略曆平均一年365.25日的128年誤差1日而言,格里曆更精確[註 1]。不過相比起伊朗曆每141,000年內背離太陽循環一天仍有所誤差。
注釋
參考文獻
- ^ 公曆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75222
- ^ 2.0 2.1 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451–452. ISBN 978-7-100-12450-8.
- ^ 3.0 3.1 3.2 公历.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2022-05-18].
- ^ 格里曆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8135
- ^ 辛丑條約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BE%9B%E4%B8%91%E6%A2%9D%E7%B4%84
-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7%BE%8E%E5%8F%8B%E5%A5%BD%E9%80%9A%E5%95%86%E8%88%AA%E6%B5%B7%E6%A2%9D%E7%B4%84
- ^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8%88%87%E6%97%A5%E6%9C%AC%E5%9C%8B%E9%96%93%E5%92%8C%E5%B9%B3%E6%A2%9D%E7%B4%84
- ^ 聯合國憲章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81%AF%E5%90%88%E5%9C%8B%E6%86%B2%E7%AB%A0
- ^ 中華民國暹羅王國友好條約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9A%B9%E7%BE%85%E7%8E%8B%E5%9C%8B%E5%8F%8B%E5%A5%BD%E6%A2%9D%E7%B4%84
- ^ 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ILC-1963-2.shtml
- ^ 關於取得國籍之任擇議定書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ILC-1963-1.shtml
- ^ 中國革命記 第十五冊 法令 17頁
- ^ 13.0 13.1 肖伊緋《敘舊文叢 左右手 百年中國的東西潮痕》29頁
- ^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AB%96%E4%B8%AD%E5%9C%8B%E7%95%B6%E7%94%A8%E4%B8%96%E7%95%8C%E5%85%AC%E6%9B%86%E7%B4%80%E5%B9%B4
- ^ 1930年 國民政府訓令第435號 第5頁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f/ROC1930-08-01%E5%9C%8B%E6%B0%91%E6%94%BF%E5%BA%9C%E5%85%AC%E5%A0%B1535.pdf
-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97%9C%E6%96%BC%E4%B8%AD%E8%8F%AF%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C%8B%E5%9C%8B%E9%83%BD%E3%80%81%E7%B4%80%E5%B9%B4%E3%80%81%E5%9C%8B%E6%AD%8C%E3%80%81%E5%9C%8B%E6%97%97%E7%9A%84%E6%B1%BA%E8%AD%B0
-
^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45004-1.aspx.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已忽略未知參數
|tit=
(幫助); 缺少或|title=
為空 (幫助) - ^ The Gregorian Calendar. [2021-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 ^ 臺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 [1]
- ^ The Korea Times : [The Dawn of Modern Korea] (266) Lunar Calendar. [2006-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7).
- ^ MSDN:COleDateTime Class. [2018-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