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選舉/投票制度 |
多數/複數制 - 排名投票制
- 排序複選制
- 孔多塞投票法
- 科普蘭法
- 道格森法
- 凱梅尼-楊法
- 最大最小孔多塞法
- 南森法
- 排列成雙制(泰德曼法)
- 舒爾策法
- 泰德曼替代法
- 位置性投票
- 巴克林制
- 偏好全票制
|
|
|
|
政治主題 |
|
全票制又稱「全額連記制」或「多議席多票制」,指選民最多可選擇與議席數量相同候選人的投票制度。全票制可細分為簡單全票制(plurality-at-large)及排序全票制(preferential bloc voting),分別在於後者包括了投票者對候選人的優先選擇次序。
例子
簡單全票制
假設某選區有三個席位,七名候選人,選舉有1500名選民投票,每名選民選擇了最多三名候選人。結果如下:
- 甲:1,250 乙:800 丙:650 丁:600 戊:500 己:400 庚:300
勝出者為甲、乙和丙。
排序全票制
選民在選票上把候選人按自己的選擇排優先次序,計票時,最少人選為首選的人被淘汰,其得票按排序複選制的原理分配給餘下的候選人,取得過半數票的候選人當選,其選票亦按排序複選制的方式分配給其他候選人。計票程序按此進行下去,直至選出所有議席。
應用
在香港,全票制應用於現時 選舉委員會分組界別選舉、 香港立法會勞工界功能界別的議席以及 選舉委員會功能界別的議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採用簡單全票制,但又結合了兩輪選舉制:第一輪選舉中,得票過半數者當選。若過半數者超過應選人數,得票多者當選,不舉行第二輪選舉。若過半數者不足應選者人數,取得票前列若干人舉行第二輪選舉,得票多且過底線者當選。
在1900年改用比例代表制前,比利時議會兩院選舉即用此制度。
巴西聯邦參議院每八年的三分之二議席更換選舉。
加拿大眾多地方政府選舉及在艾伯塔省的參議院推薦選舉。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Block Vote. Electoral Reform Society, UK. [March 2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7, 2013).
外部連結
美國投票權 | | 憲法規定 | | | 聯邦法律 | - 選舉法案 (1965年)
- Amendments
- List of covered jurisdictions
- Voting Accessibility for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 Act
- Uniformed and Overseas Citizens Absentee Voting Act
- Military and Overseas Voter Empowerment Act
- National Voter Registration Act of 1993
- Help America Vote Act of 2002
| | 州法律 | 准許選民 | - 缺席投票
- 早期投票
- Initiatives and referendums
- Postal voting
- Provisional ballot
- 罷免
- Voter registration in the U.S.
| | 壓制選民 | - 選舉操控
- 祖父條款
- Literacy test
- Poll tax
- Voter caging
- Voter ID laws
| | 投票稀釋 | - 領先者當選
- Gerrymandering
- 全票制
- 一人一票
- Ranked-choice voting in the U.S.
| | | 各團體組織 | - Men
- 美國婦女選舉權
- African Americans
- Native Americans
- Youth
- Felons
- Foreigners
- Transgender people
- District of Columbia residents
- Puerto Rico residents
- Guam residents
| | 歷史 | - Timeline
- 後重建時期的剝奪投票權
- Timeline of women's suffrage
- Suffrage Hikes
- Woman Suffrage Procession
- Silent Sentinels
- U.S. suffragists
- 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
- Women's poll tax repeal movement
- History of direct democracy
| | 相關項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