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魔

Voldemort 佛地魔
Tom Marvolo Riddle 湯姆·魔佛羅·瑞斗
哈利波特角色
Lord voldemort.jpg
雷夫范恩斯於《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中飾演佛地魔
首次登場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飾演
配音 中華民國 國語配音
虛構設定資料
性別 男性
家人 老湯姆·瑞斗(父親)

魔柔·剛特(母親)
戴爾菲·瑞斗(女兒,來自被詛咒的孩子)

貝拉·雷斯壯(情人,來自被詛咒的孩子)
親屬 湯馬斯·瑞斗(祖父)

瑪麗·瑞斗(祖母)
魔佛羅·剛特(外祖父)
魔份·剛特(舅舅)
詹姆·波特(遠親)
哈利波特(遠親)
薩拉札·史萊哲林(祖先)
卡德馬·皮福雷(祖先)

科維努斯·剛特(祖先)
頭髮顏色 無(保有頭髮時為黑色)
眼睛顏色 藍色,縫狀曈孔 (書中為紅色)
(早年為黑色,圓形曈孔)
學院 史萊哲林
血統 混血
忠於 自己

佛地魔(英語:Lord Voldemort),原名湯姆·馬佛魯·瑞斗Tom Marvolo Riddle),是英國作家J·K·羅琳的魔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虛構人物,是小說中「史上最危險的黑巫師」。

生平

湯姆生於1926年12月31日,第一次死於1981年10月31日;之後於1991年8月起,靈魂寄生於黑魔法防禦術教授奎里納斯·奎若的頭巾內,在奎洛教授偷取魔法石失敗並死亡後逃走;後於1995年6月24日,使用復活咒語「強行奪取的仇人之血,將使你的仇敵的復活。」("Blood of the enemy forcibly taken, you will resurrect your foe.")重生,再於1998年5月2日,被自己使用的索命咒反噬,第二次死亡,終年71歲[a]

人物性格

  • 驕傲自負,首次與哈利對決時,數次冷嘲熱諷。認為麻瓜後代不該存在。
  • 擁有追求最強的慾望,為了取得最強魔杖「接骨木魔杖」的使用權,盯上先前殺了此魔杖前持有者鄧不利多石內卜(實質上是鄧不利多授意石內卜做的),引導寵物蛇娜吉尼將他咬死,然而魔杖是屬於在第七集中經歷在馬份莊園奪取跩哥·馬份魔杖的哈利波特(在第六集中跩哥·馬份對鄧不利多突襲施繳械咒,因此魔杖主人意外變成跩哥·馬份,但無論是否照鄧不利多和石內卜共同策劃的計畫進行,魔杖都不會屬於石內卜),其與哈利的最後一次交鋒中,在他向哈利使用索命咒時遭到接骨木魔杖反彈,因此死在自己追求最強的慾望上。
  • 害怕死亡,故將自己的靈魂撕裂為六個分靈體——「湯姆·瑞斗的日記」、「魔佛羅·剛特的戒指」、「薩拉札‧史萊哲林的小金匣」、「海加·赫夫帕夫的金杯」、「羅威娜·雷文克勞的王冠」、「妖蛇娜吉妮」,但卻在殺害嬰兒時期的哈利時無意間創造第七個分靈體哈利波特

來源

佛地魔的母親是薩拉札·史萊哲林的最後一支血脈魔柔·剛特,她使用愛情魔藥迷惑一個當地鄉紳之子老湯姆·瑞斗,與之生下了佛地魔。然而魔柔·剛特在懷孕後決定停用愛情魔藥,隨後就被清醒的丈夫硬生生拋棄。1926年的除夕夜,她在窮困潦倒下於倫敦的一家孤兒院(電影稱為伍爾斯孤兒院Wool's Orphanage)內產下兒子,並在過世前告訴護士長柯爾太太要給他取名叫湯姆(丈夫的名字)·魔佛羅(父親的名字)·瑞斗(丈夫的姓)。但佛地魔很不喜歡自己的名字,認為這個名字令他與常人無異,故將他的名字中的字母重組,把「TOM MARVOLO RIDDLE」(湯姆·歷弗羅·瑞斗)改成「I AM LORD VOLDEMORT」(我是佛地魔王)[a]

這個名字只有阿不思·鄧不利多哈利波特麥米奈娃等少數人敢說,且鄧不利多在面對他時會直接叫他湯姆,哈利則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中的最後對決時直言不諱地叫他瑞斗,也就是他的姓(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以姓氏稱呼生人或仇人)。根據第七集所述佛地魔王在他的名字上下了咒所有唸的人會被追蹤到,因此大部分人不敢直呼其名也是有道理的。
由於西碧·崔老妮預言鳳凰會中一對夫婦兒子能力沒有打敗佛地魔他在與哈利的數次交鋒中,一直都想置哈利於死地但終究因無止境的追求與強大的慾望而自斃,最想見一個詹姆斯波特

以歷史為鑑,他對征服魔法世界的渴望、對麻瓜的排斥、自認的高貴血統、冷酷的政策,以及在年輕時代富有感染力的演說技巧等,加上電影中鼻子的特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法西斯主義希特勒,電影中的佛地魔也由參演納粹片而走紅的雷夫·范恩斯飾演。而J·K·羅琳作者本人就曾強烈批評歐洲的新納粹,可能以此角色為暗喻。[1]

學生時代

在學期間成績非常優秀並得到麻瓜父親的遺傳而有著俊美的外表,羅琳書中也直言年輕的佛地魔相當的英俊;但他本人卻相當厭惡那與麻瓜父親相似的外表。在史萊哲林求學期間擔任級長、男學生主席,並獲得學校特殊貢獻獎。除了鄧不利多因為看出他冷酷與強大的野心而十分提防外,全校師生都相當喜歡他。

死亡

在最後幾部小說中佛地魔的分靈體陸續被破壞,佛地魔又在禁忌森林邊緣以索命咒攻擊哈利波特時,銷毀了先前佛地魔意外留在哈利體內的分靈而哈利本身反而逃過一劫。最終巫師望著佛地魔和哈利以魔杖進行決鬥期間奈威·隆巴頓殺死了作為佛地魔最後一個分靈體的大蛇娜吉妮,當佛地魔以索命咒攻擊哈利,由於此番攻擊會致命,佛地魔手中的接骨木魔杖因無法傷害其真正的主人ㄧ哈利波特ㄧ而反彈了攻擊。喪失所有分靈體的佛地魔就被自己索命咒奪去了生命,巫師離開後被知黑魔王已經毀了靈體分身之前19後找戎指日記。

魔法技巧

佛地魔是整個哈利波特故事中的最大反派,一名極為黑暗、陰險、殺人不眨眼、強大、聰明和無情的黑巫師,所以他在故事中展現了不同的魔法技巧。

  • 魔法知識:對魔法知識極為淵博。就連鄧不利多本人也認為,佛地魔對魔法知識的瞭解可能比現今還活著的任何巫師還要更加廣泛,甚至認為如果佛地魔完全恢復力量,就連他已知最強大的保護咒語都可能抵擋不了。
  • 魔法實驗:自稱對魔法進行了不少實驗,亦自創了不少咒語,雖然書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召喚黑魔標記的魔法即為他的創作之一。
  • 黑魔法:對於黑魔法極為精通,尤其是對不赦咒的控制。
  • 巫師決鬥:一名極為熟練的決鬥者,能在決鬥中同時擊敗麥教授、史拉轟和金利。
  • 念力、控制動物:在童年時就已能夠自由操控他的魔法,以控制動物傷害牠們自己,或使用念力去控制物件。
  • 鎖心術、破心術:一位高明的破心者和鎖心術的使用者,輕易看穿他人是否說謊,或是封鎖自己的心智。
  • 附身:在敗亡之時變得無比虛弱,連實體都沒有但卻能佔據其他生物的肉體,相對地被附身的生物也很容易死亡。如在阿爾巴尼亞需要不斷的更換附身的動物(多為蛇,因為蛇是史萊哲林的標誌),以及第一集附身在奎若身上,復活之後在魔法部又附身在哈利身上,卻因無法忍受他有愛的保護而自行分離。
  • 飛行:能夠不依賴任何飛行工具來飛行,例如在小惠因區上空追殺真正的哈利波特,除了他自己外,石內卜教授也會這個魔法。
  • 爬說嘴:即可以說「蛇的語言」,繼承自祖先薩拉札·史萊哲林。
  • 製作分靈體:製作了7個分靈體,但巫界以往的記錄最多只有將靈魂分裂兩半。這也成了他自己最大的弱點,每銷毀一個分靈體,自身的力量也會相對的削弱。
  • 變形術:佛地魔對變形術的掌握亦十分熟練。曾利用芭蒂達·巴沙特的屍體作為娜吉妮的偽裝、製作了彼得·佩迪魯的銀手。
  • 製作行屍:在兩次戰爭中都使用了行屍作為他的武器。鄧不利多曾說過他所殺的人多得幾乎可以組成一支行屍大軍。

評價

佛地魔作為一個邪惡角色而備受評論,作品作者羅琳曾將其類比為一類「希特勒」,[2] 在作品中也有一些描述將其類比為納粹主義[3][4],除外羅琳也將其比作史達林[5]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電影導演阿方索·卡隆將佛地魔比作喬治·W·布希薩達姆·海珊,他說「......有自私的利益,非常熱愛權力。此外,對環境的漠視。 喜歡操縱人。」[6][7]

參考來源

腳注
  1. ^ 1.0 1.1 1.2 在正體中文翻譯本中,《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將「TOM MARVOLO RIDDLE」翻成(「湯姆·馬佛魯·瑞斗」),但於《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背叛》改譯成 (「湯姆·魔佛羅·瑞斗」) 。
引用
  1. ^ 還記得佛地魔嗎?戲外的他其實超帥、演技更超乎想像. 中時電子報. 2015-12-23 [201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2. ^ Transcript of interview with J.K. Rowling, BBC Newsround, Fall 2000.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3. ^ New Interview with J.K. Rowling for Release of Dutch Edition of "Deathly Hallows". The Volkskrant. 19 November 2007 [6 March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0). 
  4. ^ Jordan, Tina. J.K. Rowling outs Dumbledore!. Entertainment Weekly. New York City: Meredith Corporation. 20 October 2007 [8 Jul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5).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website=) (幫助)
  5. ^ New Interview with J.K. Rowling for Release of Dutch Edition of "Deathly Hallows" – The Leaky Cauldron. 19 November 2007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0). 
  6. ^ Pierce, Nev. Reel Life. BBC Films. London, England: BBC. 28 July 2003 [16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7. ^ Power, Carla; Gordon, Devin. Caution:Wizard at Work. Newsweek (New York City: IBT Media). 4 August 2003 [1 Ma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l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