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射十二碼

蔚山現代的前鋒禹成用在2008年賀歲盃足球賽的PK大戰射中門柱,迎接射門的是彭拿路的門將雷恩斯

互射十二碼(英語:Penalty shoot-out,縮寫PSO),又稱PK戰(日本、台灣常用)、十二碼大戰,是足球比賽為決定勝方的一種競技方式。

PK大戰於1970年代開始普及[2]。在此之前的決勝方法有擇日重賽,投硬幣或抽籤[3]

決勝方式

如果在一般的淘汰賽中,常會以雙方PK大戰的方法來決定勝方,前5輪進球較多一方為勝;如在前5輪未能分出勝負,則會進入驟死賽階段,一旦一方射進而另一方射失,則整場比賽便會結束。PK大戰勝方即獲得整場比賽勝利。

當雙方球員全部射完一輪,但未分勝負,則會繼續互射,在此可調動球員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場上球員未完成射門之前,在該輪過之球員不可再射。如出現球員數目不相同時,較多球員一方的隊長要決定哪位或哪些球員不用參加PK大戰(不射十二碼的球員也不能守門,故一般不會選擇去除門將)。

上述情形若在五人制足球中,則以六公尺自由球來決定勝負,雙方在六公尺自由球點各踢三球,進球多者勝,若仍無法決定勝負,則會進入驟死賽階段,一旦一方射進另一方射失,射進球員的隊伍便得勝。

ABBA制

2016年國際足總(FIFA)曾經宣布引入新的PK大戰機制,由傳統的輪流互射五輪,改為「ABBA」制,意即抽中先射的一支球隊射完第一輪後,後射的球隊連射兩球,然後先射的球隊再射兩球,如此類推。此舉是由於多項研究已表明抽中先射的一方會有一定程度的優勢,而數據亦指出先射的一方有不少於60%的勝率。因此,在2017年提出試驗方案,在部分賽事試行全新的ABBA制PK大戰。但經過兩年試驗之後,已被證實不是特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此方法過於複雜,而足球本身是一項簡單和傳統的比賽,所以國際足總已經在2019年決定不再使用此方法。

案例

互射十二碼被媒體與足球工作者認為更屬於心理素質與運氣的考驗而不是對球員能力的全盤測試。其機制為許多在賽前被媒體公認為「魚腩部隊」的球隊製造爆冷的契機。著名例子包括1986年歐洲冠軍盃中,來自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星隊運用極其保守的收縮打法在120分鐘比賽中完全抑制了西甲班霸巴塞隆納的瘋狂進攻,最終僅憑門將出色發揮連續撲出十二碼捧得「大耳盃」。類似事蹟在各國本土盃賽中亦時有發生。

世界大賽中射失十二碼的著名球星

註釋

  1. ^ PK是英文Penalty Kick的縮寫,意為罰十二碼,不過PK大戰並非判罰,除射球距離和罰十二碼相同之外,規則與罰十二碼截然不同。
  2. ^ IFAB. Minutes of the AGM (PDF). Inverness: Soccer South Bay Referee Association. §5(g). 27 June 1970 [29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30 April 2011). 
  3. ^ 关于足球的灵魂一问:靠罚点球决胜,这合理吗?. 中新網. 2021-07-12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另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