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頓

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
George Sarton 1941a.jpg
George Sarton in 1941
出生 1884年8月31日
比利時根特
逝世 1956年3月22日(71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
母校 根特大學
知名於 科學史學科的奠基人
配偶 Mabel Eleanor Elwes
兒女 梅薩藤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科學史
機構 卡內基科學研究所
哈佛大學
論文 Les principes de méchanique de Newton(1911)
備註
創辦:
*《伊西斯
*《歐西里斯
* 科學史學會

喬治·阿爾弗雷德·利昂·薩頓荷蘭語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1884年8月31日-1956年3月22日),比利時科學史家。他的巨著《科學史導論》總結了15世紀以前各門科學的發展歷程。他創辦了重要的科學史刊物《伊西斯》和《歐西里斯》,通過對重要文獻提供評論建立了科學史資料庫。他提供了大量科學史課程,建立了科學史學會以擴大科學史的影響。在喬治·薩頓的努力下,科學史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他因此被認為是科學史學科的奠基人。

生平

早年與《伊西斯》雜誌

喬治·薩頓生於比利時東佛蘭德省根特。父親阿爾弗雷德·薩頓是比利時國家鐵路公司的負責人和總工程師。母親里歐尼·范·豪勒梅愛好音樂,但在薩頓不到一歲就去世了。1902年薩頓進入根特大學學習哲學,很快發現自己對哲學沒有興趣。經過一年的自學之後,薩頓於1904年回到根特大學,學習化學。1908年在他的博士資格考試中,他對異相體系中的自催化現象所進行的研究是比利時所有學生中成績最好的,被授予了金質獎章。之後他專修數學和物理學。在學習期間,喬治·薩頓還積極參加籌備知識分子社團的活動,這讓他結識了羅曼·羅蘭莫里斯·梅特林克亨利·柏格森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等著名文學家和科學家。1911年5月他以題為「牛頓力學原理」的論文獲得科學博士學位[1]

獲得了博士學位一個月後,薩頓與英國藝術家埃莉諾·梅布爾·埃爾維斯結婚。第二年五月,他們有了一個女兒,並將其名字取為「梅」(May,和五月是同一個詞),梅·薩頓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同年薩頓開始籌辦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雜誌《伊西斯》(isis),他得到了儒勒·昂利·龐加萊和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幫助,雜誌於1913年正式出版。伊西斯這一名字來源於古埃及神話中母性、生育與醫療的女神。多年後,薩頓不無驕傲地稱梅·薩頓和《伊西斯》為自己的「雙胞胎」。由於當時科學史研究十分冷門,發行雜誌讓薩頓家的生活更為拮据。好在薩頓夫人是位現代家具設計師和微型肖像畫家,以自己的設計收入和精打細算同時維持著家裡的日子和這份刊物。今日《伊西斯》現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有影響的科學史刊物之一[2]

一戰中避難美國

1914年8月,德國入侵比利時,三個月後德軍徵用了薩頓家的房子,當時薩頓正在搜集資料,閱讀大量文獻,準備開始寫《科學史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一書。形勢的突變讓他將所作的大量筆記埋在自家後花園中,與家人一起匆匆離開了比利時。薩頓先到了英國倫敦,為陸軍部工作了一段時間,但很快發現,在英國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能夠實現理想的工作位置,於是他決定前去美國,一家人暫時借住在比利時發明家里奧·A·貝克蘭的家中。

薩頓初到美國時,科學史還不是專門的學科,也沒有大學會設立科學史教授的位置。薩頓從在大學設立臨時課程開始,他曾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開設課程,還曾在洛威爾研究所講解李奧納多·達·文西時代的科學,慢慢擴大自己的影響。此時哈佛大學教授西奧多·威廉·理查茲勞倫斯·約瑟夫·亨德森幫他在哈佛謀到了一個「哲學講師」的位置。但好景不長,兩年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經濟困難,哈佛大學沒有繼續續聘薩頓。薩頓只得再度四處尋求經濟支持,他的執著打動了曾任卡內基研究所所長的羅伯特·辛普森·伍德沃德。薩頓被任命為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史副研究員,期限是兩年。實際上,薩頓的餘生都與卡內基研究所聯繫在一起。

由於已經不在哈佛任職,薩頓無法繼續利用哈佛的懷德納圖書館,伍德沃德又出面幫他斡旋,最後薩頓不領薪水為哈佛大學講授一門科學史課程,而哈佛在懷德納圖書館中為他保留一間工作室。從此薩頓開始了在劍橋和華盛頓兩地穿梭的工作。一戰結束後,他恢復了《伊西斯》雜誌的發行,並開始為《伊西斯》寫「重要文獻目錄」(Critical Bibliography),這是一項艱巨工程,需要收集並閱讀儘量多的文獻,將其分類,並對其中一些重要文獻撰寫簡要的評論。薩頓一直堅持這一工作到退休,為缺乏文獻庫和搜索工具的科學史研究提供了第一個資料庫。1924年又和勞倫斯·約瑟夫·亨德森一起建立了科學史學會,使科學史研究者有了交流的平台[3]

晚年

喬治·薩頓的藏書票

1936年,薩頓又主持出版了《愛西斯》的姊妹刊物--專門刊登科學史長篇研究論文的專刊《歐西里斯》(Osiris),這也是源於古埃及神話中的主神之一,歐西里斯是愛西斯的丈夫,是掌管已故萬物的冥王。1940年,薩頓終於從哈佛大學講師升級為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但他的大部分薪水仍是由卡內基研究所支付。1940年,喬治·薩頓被他的祖國比利時授予了騎士級利奧波德勳章。1950年薩頓的夫人因病去世,這給薩頓以很大的打擊,他覺得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也隨之熄滅了。

1952年科學史學會設立了喬治·薩頓獎章,薩頓自己成為首次獲獎者。1956年3月22日早上,薩頓正準備乘飛機去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做《科學史和人文主義的演講》,在乘計程車去波士頓機場的路上發病,被送回家,在起居室的安樂椅中去世。科學史學會為了紀念薩頓,從1960年以後在每年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設立了喬治·薩頓紀念講座[4],根特大學也在1984年設立薩頓席位,每年邀請學者進行科學史的演講[1]

主要著作

  • 《科學史導論》:薩頓最初的想法是既將《科學史導論》寫成一部論述歷史的專著,又寫成一部可以作為以後的科學史研究者資料來源的彙編。精通多國語言,閱讀過大量原始文獻的他本以為篇幅不會很長,但隨著寫作的進行,他才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他根本無法完全完成的計劃,終薩頓一生,只完成了計劃中的三卷。1927年長達八百餘頁的第一卷《從荷馬歐瑪爾·海亞姆》出版。1931年長達一千多頁的第二卷《從本·艾茲拉到羅吉爾·培根》出版。此時,薩頓發覺對阿拉伯國家的科學進展了解不足,還特意於1931-1932年前往近東,學習了阿拉伯語,閱讀了大量的文獻。1947年涵蓋了十四世紀各門科學進展的第三卷出版。
  • 《科學的生命:文明史隨筆》(The life of science;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1948)
  • 《科學史》:在《科學史導論》一書前三卷付梓之後,喬治·薩頓發現可能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覆蓋十五世紀的下一卷,他轉而著手整理自己二十年來在哈佛開設科學史課程的講義,計劃整理成九卷,實際只完成《希臘黃金時期的古代科學》和《希臘化時期的科學和文化》兩卷,分別於1952年和1959年出版。

參考文獻

  1. ^ 1.0 1.1 Sarton Chair of History of Science. Ghent University.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8). 
  2. ^ isis journ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urnal.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9). 
  3. ^ Bruce Clarke, Manuela Rossini.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Science. Taylor & Francis. 2011: 344. 
  4. ^ Sarton memorial lectur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