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所在 | 浙江省杭州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6-951 |
登錄 | 2006年5月25日 |
之江大學(英語:Hangchow University)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曾經存在的一所教會大學,其在19世紀中期開始,可能是中國境內的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有爭議認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是第一所中國近代大學),由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聯合創辦,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解散。學校教員奔赴香港,成立香港崇基學院,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沿革
起源與前身
之江大學起源於1845年美北長老會麥嘉諦牧師(D.B. McCartee)在寧波創辦的「崇信義塾」(the Ningpo Boy’s Academy/Boarding School)。
該校於1867年遷往杭州,改名為「育英義塾」(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 School)。
1897年,開設大學課程,並改名「育英書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
之江大學成立
1914年,改名為「之江大學」(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1909年,美南長老會加入。
國民革命軍北伐爭,一度停辦
北伐戰爭期間,一度停辦。
復校(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1931年,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立案,因為只有文理兩個學院,定名「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抗日戰爭期間曾經遷至安徽屯溪、上海、福建邵武、貴陽、重慶等地。
恢復之江大學校名
1948年,因已擁有文、商、工三學院,得以恢復之江大學名稱。
1949年杭州本部有學生904人,上海分部有學生162人,共1066人。教職員113人。設文、工、商3個學院。
中共建政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校董會改在香港成立崇基學院,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1951年,之江大學被浙江省政府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
1952年,內地高校院系調整,該校文理學院大部分系與浙江大學師範學院(後更名為浙江師範專科學校)、浙江大學文學院部分系、浙江大學理學院部分系、浙江俄文專科學校共同組建組建浙江師範學院(後改名為杭州大學,杭州大學於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註:此處浙江師範學院不同於今天意義的杭州師範大學和浙江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有部分系併入復旦大學;財經學院併入華東財經學院;工學院除航空工程系併入中央航空學院以外,全部併入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校園
初設皮市巷,後移大塔兒巷。自1911年起座落錢塘江畔六和塔旁二龍頭,倚山靠水,風景甚美。
之江校園始建於1907年,分二期建設,共有建築40餘幢,建築面積共7萬多平方公尺,現存有22幢,總面積15394平方公尺[2]。主要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館、圖書館、經濟館、東齋、西齋、北齋、韋齋、上紅房、下紅房、綠房、灰房等建築,通常稱之為二堂、三館、四齋、四房。[3]2006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這裡現在是浙江大學之江校區,舊稱「浙大三分部」,占地650畝。可容納學生近3000人。2002年以前這裡被作為浙江大學大部分工科專業新生的校區,2002年後曾為成人教育學院所在。2007年以來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和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所在地。
名稱[5] | 圖片 | 始建年份 | 備註[6] |
---|---|---|---|
慎思堂 | 1911年 | 現名主樓。 | |
經濟學館 | 1936年 | 原名同懷堂又稱鐘樓。 | |
圖書館 | 1932年 | 圖書館占地596平方米,建築面積1192平方米。 | |
東齋 | 1911年 | 現為1號樓,由美國俄亥俄州甘卜夫婦捐建,故又名甘卜堂。 | |
西齋 | 1911年 | 現為2號樓。又名惠德堂、吳竇堂,是之江大學最早的男生宿舍。 | |
都克堂 | 1919年 | 現為小禮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 | |
灰房 | 1911年 | 原名康沃斯樓,之江大學外籍教師宿舍。 | |
上紅房 | 1911年 | 原名北太平洋樓,曾經為校長住所。 | |
下紅房 | 1911年 | 原名帕斯頓樓。 | |
科技館 | 1932年 | 目前為四號樓,又稱為裘德生科學館。 | |
韋齋 | 1926年 | 現為6號樓,原名佩韋齋,簡稱韋齋,曾作為教員宿舍、女生宿舍。 | |
綠房 | 1920年 | 現名9號樓,原名維勒邦格樓,因外牆呈現綠色,也稱綠房。外籍教授宿舍,也曾做為女生宿舍。 | |
材料試驗所 | 1935年 | 現名5號樓,原名材料試驗所,是之江大學第一個實驗樓。2010年11月,5號樓成為浙大圖書館法學分館。 | |
白房 | 1920年 | 白房原名卡特樓。 | |
工程館 | 1951年 | 3號樓原名工程館,又稱機械系樓。 | |
附屬小學宿舍 | 1931年 | 現為教工宿舍 | |
體育辦公室 | 1934年 | 現為體育教研室 | |
學生服務部 | |||
後六號樓 | |||
中方教授宿舍 | 1920年代 | 共3幢 |
著名校友
- 潘希珍(1917年-2006年),筆名琦君,散文家,擅寫懷舊抒情散文。
- 陳從周(1918年-2000年),建築學家
- 楊嗣信(1930年-),建築師
- 朱生豪(1912年-1944年),翻譯家,尤以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著稱。
- 林作砥,1943屆土木系。污染防治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虞爾昌(1904年 - 1984年)翻譯家,繼朱生豪先生之後,翻譯了莎士比亞歷史劇及十四行詩,與朱先生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中譯。
歷任校長
- 裘德生(Rev,J·H·Judson)
- 王令賡(E.J. Mattox,)——1914-1916
- 司徒華林(Warren H. Stuart ,)——1916-1922
- 費佩德(Robert F. Fitch,1873-1954)——1922-1931
- 李培恩(Baen E. Lee,)——1931-1949
- 黎照寰
資源
- Day, Clarence Burton:之江大學。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會,1956.
- 劉家峰譯:《之江大學》。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 上海校友會編:《之江大學校友通訊錄》。上海:上海校友會,1990。
- 杭州大學校史編寫組:《杭州大學校史,1897-1988》。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89。
- 張文昌:〈之江大學〉。《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1985),頁123-130。
- 曾鉅生:〈之江大學在杭州的歷史文獻簡史〉。吳梓明編:《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1。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 曾鉅生、徐輝:〈之江大學檔案片斷〉。吳梓明編:《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4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平面圖
參見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1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 ^ 杭州之江大学旧址. 浙江文物網. 2016-09-10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 ^ “之江大学”的故人旧事. 浙江大學. 2010-08-13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国家文物局2006年发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張吉. 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年谱. 浙江大學. 2016-09-10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之江大学旧址. 杭州政協. 2010-10-26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