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
中書省 | |||||||||
正體字 | 中書省 | ||||||||
---|---|---|---|---|---|---|---|---|---|
簡化字 | 中书省 | ||||||||
字面意思 | 內央(或直屬)的秘書部門 | ||||||||
|

元代中央地區直轄中書省。
中書省
秦 | 前漢 | 後漢 | 魏 | 晉 | 隋(煬帝) | 唐(玄宗) | 宋 | 元 | 主要職務 |
---|---|---|---|---|---|---|---|---|---|
中書令 | 中書監令 | 中書監令 | 內史令 | 中書令 | 中書令 | 立制、詔勅之記録・傳達。 | |||
中書侍郎 | 中書侍郎 | 內史侍郎 | 中書侍郎 | 中書侍郎 | 行中書令 | ||||
散騎常侍 | 散騎侍中共平尚書奏事 | 散騎常侍 | 通直散騎常侍 | 門下省集書散騎 | 右散騎常侍 | (加官)不常設 | |||
謁者 | 謁者僕射 | 謁者僕射 | 謁者僕射 | 謁者 | 謁者台大夫 | 通事舎人 | (謁者監) | 行謁者監 |
中書省,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試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簡介
中書省是中央政權體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負責與皇帝討論法案的起草,草擬皇帝詔令,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有詳擬定稿之意[1]:66。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親覽批閱,御印可其奏,稱印畫[1]:66。經此手續後,便可降出奉行[1]:66。即是說,皇帝在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權,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1]:66。除中書省以外,還有負責審查詔令內容的門下省,以及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的尚書省。其中,中書省和門下省為決策機構,尚書省則為執行機構。
中書省長官在隋朝稱為內史令,唐朝稱為中書令,副職稱中書侍郎。中書省內設中書舍人若干,掌草擬詔命。不過,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元朝政府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由於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地位較前代尤為重要。中書令通常由皇太子擔任。中書省除為決策機構外,還負責直接管轄首都大都附近的腹裏地區。在腹里地區以外,在全國各地設置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初為中書省派出機構,掌管所轄地區內的軍政事務,「行中書省」概念其後發展成為省級地方政府。
明朝初年,沿襲元制,由中書省統六部。但是,1380年胡惟庸案後,罷中書省,分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制取代三省六部制。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唐六典》
- Hucker, Charles O.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