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
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始於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的滅亡,終於東羅馬帝國(公元1453年)的滅亡,最終融入文藝復興運動和探索時代(大航海時代)中。中世紀歷史自身被分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減少、城市衰落、外敵入侵、大眾遷移的進程,自古代晚期就開始了,並在中世紀前期得以繼續。日耳曼的蠻族們入侵,並在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各個民族的國家。在7世紀,曾是東羅馬帝國領地的北非和中東被伊斯蘭化的阿拉伯帝國所占領。儘管此時在社會與政治結構上有著顯著的變化,但中世紀與古代時期的分別尚未完全形成。廣闊的拜占庭帝國此時依然存活,並且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1070年,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義大利被重新發現,並且後來在西方廣受讚譽。西方的諸多王國還依然保留著羅馬時代的習俗。同時,人們廣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歐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控制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然而到了8世紀末9世紀初,在內憂和外患(維京人、馬扎爾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壓力下,卡洛林帝國還是崩潰了。
到了中世紀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後,由農業科技的改進帶來的繁榮貿易,以及中世紀溫暖時期到來所造成的增產,使得當時的歐洲人口大量增長。由農民向貴族支付地租和承擔勞役的生產組織——莊園,成了中世紀中期主要的社會組織結構。1095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旨在從穆斯林手中奪取中東的控制權。國王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領袖,這一方面減少了無序帶來的犯罪和暴力行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離建造一個統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來越遠。經院哲學此時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馬斯·阿奎納的神學理論、喬托·迪·邦多納的繪畫、但丁和傑弗里·喬叟的詩歌、馬可波羅的遊記和哥德式教堂都是這一時期各自領域的傑出作品。
後期的中世紀飽受饑荒、瘟疫和戰爭的威脅,因此此時歐洲的人口開始減少。在1347年和1350年間爆發的黑死病奪取了三分之一歐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爭論和對立也對應著國家間的衝突以及農民的反抗。這一時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使得歐洲的社會轉型,也預示著歐洲近代史的開端。
詞源與分期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最早使用的是歐洲考古學家弗拉維奧·比翁多[2] 。在分析歐洲歷史之中,歐洲可分為三個主要歷史時期—古典時代(classical civilization)或古代(Antiquity);中世紀;以及近代[3]。
中世紀的學者和作家大多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4],即《聖經·啟示錄》裡預言的「末日」[4]。公元1330年左右,人文主義者及詩人彼得拉克將之前的基督教時代稱為「古代」("antiqua" 或"ancient"),將他所處的時代稱為「新時代」("nova" 或 "new")[5]。李奧納度·布倫尼是第一位在他的《佛羅倫斯人史》中使用三重分期法區分歷史時期的歷史學學者。[6]布呂尼和之後的歷史學學者對於義大利在彼得拉克時期是否復興有爭議,並因此在彼得拉克劃分的兩個時期之後增加了第三個時期。因此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1469年,「中世紀」("media tempestas"或"middle season")在拉丁語中首次出現。[7] 在早期的用法中,中世紀這個詞擁有包括最早記錄於1604年的"medium aevum"或"middle age"[8],和最早記錄於1625年的"media saecula"或"middle ages"[9] 等多個變體。另一個術語"medieval"(或被稱為 "mediaeval"[10] )[11] 則來源於"medium aevum"。[10] 在德國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塞拉利尤斯(1638–1707)將歷史分為古代(Ancient)、中世紀(Medieval)、近代(Modern)三部分後,三重分期法成為標準[9]。
中世紀公認的起始時間在476年[12] ,這種斷代方法被布呂尼首次使用。[6][A]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結束日期,但1500年通常被認為是中世紀的最後一年[14] 。根據時代背景,1492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首次美洲航行,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或1517年的宗教改革都被用過[15]。英國歷史學家大多使用1485年的博斯沃斯平原之戰來標識時代的終結[16]。而西班牙的史學家經常使用的日期包括斐迪南二世的去世日期(1516年),卡斯蒂爾的伊莎貝拉一世的去世日期(1504年),以及征服格拉納達(1492年)[17]。來自羅曼語國家的歷史學者傾向於將中世紀分為兩部分:早期的「盛期(High)"和後期的「衰落(Low)時期」[3]。英語國家的歷史學者遵循其德國同事,一般將中世紀分為早期"Early"、盛期"High"和晚期"Late"三部分。
在19世紀,整個中世紀經常被稱作「黑暗時代」(Dark Ages)[18][B]。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反抗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凌駕於感性之上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得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寶窟,及著名中世紀研究學者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研究[19],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合適的詞。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裡,「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後羅馬帝國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到達了領土擴張的極限,而之後的兩個世紀則見證了羅馬對於其領土控制力的衰落[21] 。包括通貨膨脹在內的經濟問題,來自邊界的外部壓力製造的三世紀危機與皇權的快速輪換同時進行[22]。軍費在與3世紀中期崛起的波斯薩珊王朝的戰爭而不斷增長。[23] 軍隊規模擴充了一倍,而羅馬軍團被騎兵和小規模單位取代[24]。 財政稅收需求在不斷增長,但元老院和地主階級的人數卻減少了,而在這些人之中,願意保持其本地行政機構的人逐漸減少[23]。中央行政機構需要更多官員處理軍隊的需求,這使公民抱怨,在羅馬帝國,稅務官的數量竟多於納稅人[24]。
286年,皇帝戴克里先 (統治時期284–305年)將帝國分為東部和西部兩部分;帝國並沒有被居民和統治者分裂,且任何一國的法律和行政聲明在另一國依舊有效。[25][C] 在一段時間的內戰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間306-337年)於330年重建了拜占庭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並將其重新命名為君士坦丁堡。[26] 戴克里先的改革加強了政府的官僚機構,他改革了稅收,鞏固了軍隊,這為帝國贏得了時間,但卻沒有解決帝國亟待解決的問題:過度徵稅,出生率降低和邊境壓力等等。[27] 4世紀中期,皇帝之間的內戰變得普遍,戍邊的士兵被轉移,侵略者被允許侵占帝國的土地。[28] 伴隨著貧富差距的增大和小城鎮活力的下降,羅馬帝國在4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以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新形式穩固下來。[29] 另一個變化是帝國的基督教化,也就是帝國對基督教的皈依,它是從2世紀到5世紀漸進式的變化。[30][31]
在376年,逃脫匈人的東哥特人從皇帝瓦倫斯(統治時間364-378年)那裡得到了位於巴爾幹半島的羅馬行省色雷斯的定居權。移民並不順利,當羅馬官員錯誤處理了情況時,東哥特人開始了突襲和掠奪。[D] 瓦倫斯試圖平定混亂,但他在378年8月9日在與東哥特人作戰的阿德里安堡戰役中陣亡。[33] 除了這些北方部落聯盟的威脅,帝國內部的分歧,尤其是基督教內的分歧,引起了問題。[34] 在400年,西哥特人入侵了西羅馬帝國,雖然暫時被逐出了義大利,但在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35] 在406年阿蘭人,汪達爾人和蘇維匯人進入了高盧;在之後三年,他們蔓延到了高盧各地,並且在409年跨越了庇里牛斯山,進入了當今的西班牙。[36]歐洲民族大遷徙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起初主要是日耳曼人—橫跨全歐洲。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進入了高盧北部,同時,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在不列顛島定居。[37] 在征服阿非利加行省之後,汪達爾人越過了直布羅陀海峽。[38]大約在430年,匈人開始入侵帝國;匈人的國王阿提拉(統治時間434-453年)在442年及447年領導入侵巴爾幹半島,在451年入侵了高盧,452年入侵了義大利。阿提拉死於453年,匈人的威脅不復存在,阿提拉領導的匈人聯盟也隨之瓦解。[39] 由這些部落領導的入侵完全改變了西羅馬帝國曾經的政治和人口性質。[37]
在5世紀的盡頭,帝國的西部被分割為更小的政治單元,而這些政治單元由在5世紀初入侵帝國的部落統治。[40] 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罷黜,在傳統意義上,這一年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13][E]493年,東哥特人征服義大利半島 。[41]在帝國的西部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今多稱之為拜占庭帝國)幾乎沒有能力控制帝國西部丟失的領土。拜占庭的皇帝保留了西部領土的宣稱,故沒有一個西部王國的國王敢將自己居於皇帝之位。然而拜占庭對帝國西部領土的控制從不持久,查士丁尼收復了義大利半島和地中海邊緣,但這只是個唯一而短暫的例外。[42]
中世紀前期
新社會
西歐的政治構造因羅馬帝國的解體而改變。雖然人口的流動經常被描述為「侵略」,但這種流動不僅是軍事擴張,也是整個民族向帝國的遷移。西羅馬帝國的精英拒絕支持軍隊或者繳稅來允許軍隊鎮壓移民,這使得此種流動得到發展。[43] 五世紀的皇帝經常被一定程度上或全無帝國背景的軍事強人控制,例如斯提里科(死於408年)、埃提烏斯(死於454年)、阿斯帕爾(死於471年)、李希梅爾(死於472年)、和貢多巴德(死於516年)。當西羅馬帝國的世系斷絕時,擁有同樣背景的諸王國將之取代。國王與羅馬精英的聯姻變得普遍[44],而這導致羅馬文化,包括比羅馬元老院更常見的給予男性部落自由民更多政治話語權的議會,與入侵部落的習俗結合。[45] 羅馬人遺留的人工製品與入侵者的人工製品變得相似,部落的物品同樣模仿羅馬形制。[46] 新近建立的王國大部分學術和書寫文化都承襲羅馬的知識傳統。[47] 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新政權的稅收收益在逐漸流失。許多新政權不再用稅收維持軍隊,而是用土地或租金代替。這意味著收取大量稅收的需求減少了,而稅收系統也因之腐朽。[48] 王國內外的戰爭是常態。奴隸制因供應不足而衰退,社會變得鄉村化。[49][F]
在5到8世紀間,新近的居民及個人填補了羅馬中央集權政府的政治空白[47]。在5世紀晚期,狄奧多里克領導的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定居,他建立了義大利人與東哥特人的合作,並至少持續到他統治的最後一年[51]。匈人在436年摧毀了勃艮第人的王國,但勃艮第人在約440年建立了新王國。5世紀晚期至6世紀初期,勃艮第王國在今日內瓦和里昂之間建立政權[52]。在北方高盧,法蘭克人和布立吞人建立了較小的政權。法蘭克王國集中在高盧東北部,它的第一位國王是希爾德里克一世[53]。
在希爾德里克之子克洛維(墨洛溫王朝建立者)治下,法蘭克王國擴張並改造為基督教國家。與不列顛尼亞當地居民—今大不列顛—有關的布立吞人,在今天的布列塔尼定居。[54][G] 伊比里亞的西哥特人建立了其它的君主國,蘇維匯人在伊比利亞的西北部,汪達爾人則在非洲北部。[52] 在6世紀,倫巴第人在北義大利定居,將東哥特王國替代為一個定期選舉國王統治的數個公國。在6世紀晚期,這種制度被永久君主製取代。[55]
儘管有些地區湧入的人口大於其他地區,但入侵給歐洲帶來了新的民族。以高盧為例,入侵者在東北的定居要廣於西南。斯拉夫人定居在歐洲中部和東部及巴爾幹半島。人群的定居伴隨著語言的變化。西羅馬帝國的拉丁語被建立在拉丁語基礎上但又不同於拉丁語的羅曼語族諸語系代替。從拉丁語到羅曼語族諸語言的改變歷時數個世紀。希臘語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語言,但是斯拉夫人的遷徙將斯拉夫語引入東羅馬帝國。[56]
拜占庭的存續
當西羅馬帝國見證諸王國的形成時,東羅馬帝國卻完好無損,並經歷了一場持續至7世紀早期的經濟復甦。帝國東部遭受的侵略更少,而侵略大多發生在巴爾幹地區。在5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羅馬與其宿敵薩珊帝國保持和平。東羅馬帝國的特點是政權與教會更接近,教務在東方的政治事務中發揮了西歐沒有的作用。包括編纂羅馬法等法律方面的發展的首次嘗試是查士丁尼法典,它在438年完成。[58] 在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間527–565)治下,民法大全得以編纂。[59] 查士丁尼監督了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設,命令貝利撒留從汪達爾人和東哥特人手中奪回了北非和義大利[60][61] 。義大利的征服並不完善,542年爆發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迫使查士丁尼在其餘下的統治時期將戰略將征服趨向防守[60]。
當皇帝去世時,拜占庭人已經控制了大部分的義大利,北非以及西班牙南部的一個小立足點。史學家認為查士丁尼的再征服超出了限度,使之被穆斯林征服埋下禍患,而亟待查士丁尼諸繼任者解決的問題:帝國經濟本質上的平民性質,使擴軍變得艱難。[62]
在東羅馬帝國,巴爾幹奴隸的緩慢滲透給查士丁尼的諸位繼承者留下了進一步的難題。問題逐漸開始,但到了540年左右,斯拉夫部族已經占據了色雷斯和伊利里庫姆,並於551年在亞德里亞堡附近擊敗了一支帝國軍隊。在560年左右,阿瓦爾人從他們多瑙河北岸的基地擴張;在6世紀晚期,阿瓦爾人成為中歐的主導勢力之一,並像常例一般有能力迫使拜占庭帝國向其納貢。阿瓦爾人將他們的強勁勢力保留到796年。[63]
由於皇帝莫里斯(統治時間582–602)介入了波斯的繼承權糾紛,因此帶來了另一個需要面對的附加問題。這帶來了一段和平時期,但在莫里斯被推翻後,在希拉克略統治時期,波斯人入侵,並在希拉克略成功反擊之前,占據了帝國包括埃及,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在內的諸多領土。在628年,帝國得到了和平條約,並收復了所有曾經失去的領土。[64]
西方社會
在歐洲西部,一些羅馬上層家族開始更頻繁地參與宗教事務,而其他家族在這個過程中消亡。價值觀從屬於拉丁古典學,教育幾近消失,而當讀寫能力變得重要時,它更多的是一種實用技能,而不是精英地位的象徵。在4世紀,哲羅姆(死於420年)夢見上帝指責他在西塞羅著作上花的時間多於在《聖經》上花的時間。在6世紀,都爾的額我略(594年)做過一個與之相近的夢,但譴責他是因為他學習速記法[65] 。在六世紀晚期,教會宗教教育最重要的形式由書變化為音樂和藝術。[66] 大部分學術工作趨向於模仿古典學術,但還是創作了一些現已遺失的原創作品。聖希多尼烏斯·阿波黎納里斯(489年),卡西奧多羅斯(585年)和波愛修斯(525年)是這一時期的代表。[67]
當貴族文化關注大廳中的盛宴而非文學工作時,變化在平信徒中出現。精英階層的服飾大量裝飾著珠寶和黃金。國王和貴族資助構成軍隊骨幹的戰士隨從[H]。精英階層之間的家庭關係至關重要,忠誠,勇氣和榮譽的美德也是如此。此種家庭關係的泛濫導致貴族團體間的長期爭鬥,與圖爾的格里高利相關的在墨洛溫高盧的事件就是例子。絕大部分爭鬥似乎用賠償金的方式迅速結束[70]。在墨洛溫高盧,女性主要作為男性的妻子和母親進入貴族團體,母親統治者的統治在墨洛溫高盧格外突出。在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缺乏幼年統治者意味著女性及王后母親作用更小,但這卻被女隱修院院長人數的增加彌補。只是在義大利,女性被認為經常處於男性親屬的保護和控制下。[71]
農業社會較貴族而言記載更少。歷史學家可用的絕大部分殘存的信息來自考古學;少數詳細的書面記載揭示了殘存的9世紀之前鄉民的生活。絕大部分關於下層階級的記載出自法典或上層階級的作者。[72] 歐洲西部土地的持有形式並不一致。一些地區的土地持有形式相當碎片化,但在其它地區,大片鄰接的地塊卻是常態。這種變化使得鄉民社會擁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一些被貴族地主控制,而另一些則擁有很大的自主權。[73] 土地定居同樣形式眾多。一些農民居住的居民點人數達700人之多。其他人住在僅有數個家庭的小群族中,還有一些人住在遍布郊野而孤立的農場裡。上述形式中兩種或更多形式的結合也存在。[74] 和後羅馬時代不同的是,自由農民和貴族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在給一位強大的領主軍事服務幾代人之後,一個自由農民家庭可能會成為貴族。[75]
羅馬式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在中世紀早期變化巨大。雖然義大利的城市依舊有人居住,但規模卻急劇地收縮了。以羅馬為例,羅馬的人口在6世紀末期從數十萬驟減至三萬人。羅馬式神廟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城牆被保留使用。[76] 在歐洲北部,城市規模同樣在縮小,城市紀念碑和其他公共建築被挪作建築材料。新生王國的建立往往意味著被用作首都的城鎮的成長。[77] 儘管猶太人已經移民羅馬城市,但在帝國基督教化之後,猶太人依舊遭受長時間的迫害。他們被允許存在,但如果在帝國基督教化的影響下,他們時常被鼓勵向新的地區遷徙。[78]
伊斯蘭的崛起
從六世紀晚期到七世紀早期,西方帝國和伊朗的宗教信仰處在動盪不定的狀況之中。猶太教是改宗的活躍宗教,且至少有一位阿拉伯政治領袖皈依該教。[I] 在與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搜尋和爭取改宗者的過程中,基督教傳教活躍(在阿拉伯半島尤甚)。這些現象導致了穆罕默德在其生年伊斯蘭教的出現。[80] 穆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軍隊征服了波斯和大半東羅馬帝國,在634-635年開始征服敘利亞,640-641年到達埃及,637-642年征服波斯,在之後的七世紀征服北非,在711年征服伊比利亞半島。[81] 在714年,伊斯蘭教軍隊控制了大部分伊比利亞半島,他們稱之為安達盧斯。[82]
伊斯蘭征服在七世紀末期達到頂峰。692年乞里奇亞戰役摧毀了東羅馬在小亞細亞的軍事力量,從此君士坦丁堡門戶洞開。直到717年君士坦丁堡戰役,東羅馬軍才摧毀了穆斯林的有生力量。然而穆斯林局部的擴張仍然持續,直到732年圖爾戰役穆斯林軍隊的潰敗導致法蘭克人再次征服了法蘭西南部的土地。但歐洲伊斯蘭教成長的終止主要是因為倭馬亞王朝的覆滅以及阿拔斯王朝的興起。阿拔斯王朝將其政治中心遷至巴格達,因此較中東而言更接近歐洲,但也失去了對部分穆斯林土地的控制。倭馬亞的後代繼承了伊比利亞半島,阿格拉比王朝控制了北非,突倫王朝成為埃及的統治者。[83] 8世紀中葉,地中海周邊出現了新的貿易方式:法蘭克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貿易取代了之前的羅馬經濟。法蘭克人用木材,毛皮,劍和奴隸換取絲綢和其他紡織品,香料和出自阿拉伯人的貴金屬。[84]
經濟和貿易
四,五世紀的遷徙和入侵打亂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網絡。非洲的商品停止進口到歐洲,這種現象始於內陸,到七世紀只在羅馬或那不勒斯這幾個城市發現了非洲的商品。到了七世紀末,在穆斯林征服的影響下,西歐地區再也沒有發現非洲的產品。用本地產品進行長距離貿易是在中世紀初就遍及古老羅馬土地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特別體現在遠離地中海的土地上,像高盧或英國北部。考古記錄中出現的非本地商品通常是奢侈品。而在歐洲北部,不僅是當地的貿易網絡,而且運送的貨物也很簡單,只有陶器和其他一些複雜的產品。在地中海周圍,陶器仍然普遍存在,似乎已在中程的貿易網絡上交易過,而不僅僅是在當地生產。[85]
諸多西歐日耳曼國家都有仿製已有的羅馬和拜占庭式的鑄幣。金幣鑄造持續到七世紀末,之後被銀幣取代。基本的法蘭克銀幣是迪納厄斯或法制迪納爾,而盎格魯撒克遜版本的銀幣則叫做便士。從這些地區來看,第納爾或者便士在8至11世紀遍及整個歐洲。銅幣或青銅幣沒有廢棄,南歐以外的金幣也是如此。沒有鑄造多個單位結算的銀幣。[85]
墨洛溫王朝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的不斷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社會的采邑制。
加洛林王朝
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鼎盛,吞併了倫巴底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因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把法蘭克王國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及東法蘭克王國三部。855年,控制中法蘭克王國的洛泰爾去世,他的三個子嗣,再次把中法蘭克王國分為三份,分別是北部的洛林和普羅旺斯及南部的義大利,而他們亦各自管理自己的領地。可是,管理北部兩片領地的兒子相繼在863年及869年去世,這使得西法蘭克及東法蘭克的君主共同把中法蘭克王國瓜分。最後,西法蘭克及東法蘭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羅旺斯兩地,而義大利則繼續維持現狀。由於這條條約在今日荷蘭的墨爾森簽署,因而得名。
英格蘭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史稱諾曼征服,建立了諾曼第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無地王約翰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蒙·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
法蘭西
987年,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波蘭王國
波蘭起源於平原上的西斯拉夫人部落。於公元六世紀出現封建制。至公元九世紀後半時期,波蘭出現兩個主要的公國,在小波蘭的維斯拉夫公國以及大波蘭的波蘭公國。波蘭公國為日後波蘭王國的核心組成部份。公元十世紀後半期,波蘭公國統一波蘭全境,成立波蘭王國,首任國王為梅什科一世(約公元935-992)。
在中世紀,波蘭國王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博赫尼亞和維利奇卡的鹽礦提供的(如維利奇卡鹽礦)。
波蘭第一個首都是十世紀的格涅茲諾。下一個中世紀首府是克拉科夫。在這兩個城市都有歷史和中世紀的藝術博物館。其他重要的中世紀城市有波茲南、克魯什維察、卡利什、弗羅茨瓦夫、本津、拉多姆、普沃茨克、切哈努夫、格但斯克和托倫等。
奧托王朝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力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底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
宗教
教宗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宗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宗[86]。古羅馬圖書館在教宗額我略一世(590年-604年)時期也被付之一炬。
文化
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中世紀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裝飾手抄本、格里高利聖詠和哥德式建築是中世紀文化的代表。
中世紀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卡洛林王朝的卡洛林文藝復興[87]、神聖羅馬帝國奧托王朝的奧托文藝復興以及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的馬其頓文藝復興。
中世紀中期
英格蘭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史稱諾曼征服,建立了諾曼第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無地王約翰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蒙·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
宗教生活
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只有這樣,死後才能升入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
智力生活
中世紀的哲學學派經院哲學興起,強調將信仰與理性結合,它採用一種批判性的哲學分析方法,該方法以拉丁天主教有神論課程為基礎,該課程在大約1100年至1700年間主導了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它起源於基督教修道院學校,這些學校是最早的歐洲大學。[88]
十字軍東征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為了對抗伊斯蘭教不斷的武力擴張,並為光復聖地之一的耶路撒冷,天主教國家在教宗的呼籲下前後發起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中世紀後期
戰爭、饑荒和瘟疫
文化
14、15世紀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時湧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克卜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等。
拜占庭的崩潰
教會內部的爭端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圖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斯,隨後是佛蘭德,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產生了地理大發現。工場手工業也使戰爭武器得到了不斷革新,火炮和火繩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其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也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公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城市衛生問題
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的衛生狀況不佳,居民會在城市街道中隨地排便,造成城市中充滿糞臭味和尿騷味,同時也造成病毒傳播。主要原因是當時沒有近現代廁所技術,一般民眾也沒有資源和資金去在各家各戶設置衛生間,一般城市也沒有資金建造排水系統。惡劣的衛生和不乾淨的飲用水導致霍亂等疾病頻繁發生,也加重了黑死病疫情。
注釋
- ^ 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被迫在義大利退位。[13]
- ^ 1883年發表的一份考證把黑暗時代等同於中世紀,但從1904年威廉·佩頓·克爾之後,「黑暗時代」一詞一般僅限於表述中世紀時期早期。例如,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也如此定義黑暗時代一詞。參見歐洲黑暗時代以尋找該條目更詳盡的內容。
- ^ 該體制包括兩位正帝和兩位副帝,稱為四帝共治制。[25]
- ^ 該地區的羅馬軍事指揮官似乎是拿走了本應給予哥特人的食品和其他補給品,並將之出售給哥特人。一位羅馬軍事指揮官企圖帶走哥特領導人作人質,卻沒有保護人質的安全,叛亂由此爆發。[32]
- ^ 時有引用的一個替代年份是480年,這一年是羅穆盧斯·奧古斯都的繼承者尤利烏斯·奈波斯去世的日期。尤利烏斯·奈波斯堅稱他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儘管他的領地在達爾馬提亞。[13]
- ^ 英語詞彙"slave"源於稱呼斯拉夫人的拉丁語詞彙slavicus。[50]
- ^ 「布列塔尼」一名取自「布立吞人居住的地方」之意。[54]
- ^ 這種隨行人員被歷史學家稱為「戰友團」,儘管它並不是一個現代才使用的術語。它適用於19世紀,2世紀的歷史學家塔西佗用它來描述與領主或國王關係緊密的夥伴。[68]「戰友團」包括理應完全獻身於其領主的年輕人。若他們發誓效忠的領主去世,他們預期會戰鬥至死。[69]
- ^ 祖怒·華茲, 今葉門統治者,於525年改宗,之後他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導致其帝國被衣索比亞的阿克蘇姆人入侵並且征服。[79]
參考文獻
- ^ 中世纪的结束. [201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楊豫. 西洋史學史. 台北: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0: p.117 [2013-08-13]. ISBN 95703365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 ^ 3.0 3.1 Power Central Middle Ages p. 304
- ^ 4.0 4.1 Mommsen "Petrarch's Conception of the 'Dark Ages'" Speculum pp. 236–237
- ^ Knox "History of the Idea of the Renaissance"
- ^ 6.0 6.1 Bruni History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 p. xvii
- ^ Miglio "Curial Humanism" Interpretations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p. 112
- ^ Albrow Global Age p. 205
- ^ 9.0 9.1 Murray "Should the Middle Ages Be Abolished?" Essays in Medieval Studies p. 4
- ^ 10.0 10.1 Flexner (ed.)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p. 1194
- ^ "Mediaeval"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 "Middle 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ctionary.com
- ^ 13.0 13.1 13.2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 86
- ^ See the titles of Watts Making of Polities Europe 1300–1500 or Epstein Economic History of Later Medieval Europe 1000–1500 or the end date used in Holmes (ed.) Oxfor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 ^ Davies Europe pp. 291–293
- ^ See the title of Saul Companion to Medieval England 1066–1485
- ^ Kamen Spain 1469–1714 p. 29
- ^ Mommsen "Petrarch's Conception of the 'Dark Ages'" Speculum p. 226
- ^ 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暗,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眾所周知。」
- ^ Tansey, et al.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p. 242
- ^ Cunliffe Europe Between the Oceans pp. 391–393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3–5
- ^ 23.0 23.1 Heather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p. 111
- ^ 24.0 24.1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p. 24–25
- ^ 25.0 25.1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 9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 24
- ^ Cunliffe Europe Between the Oceans pp. 405–406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31–33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 34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p. 65–68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p. 82–94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 51
- ^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47–49
- ^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56–59
- ^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80–83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59–60
- ^ 37.0 37.1 Cunliffe Europe Between the Oceans p. 417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 80
- ^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117–118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 79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07–109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16–134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p. 122–124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95–98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100–101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 100
- ^ 47.0 47.1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96–97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102–103
- ^ Backman, Worlds of Medieval Europe, pp. 86–91
- ^ Coredon Dictionary of Medieval Terms p. 261
- ^ James Europe's Barbarians pp. 82–88
- ^ 52.0 52.1 James Europe's Barbarians pp. 77–78
- ^ James Europe's Barbarians pp. 79–80
- ^ 54.0 54.1 James Europe's Barbarians pp. 78–81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96–208
- ^ Davies Europe pp. 235–238
- ^ Adams History of Western Art pp. 158–159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81–83
- ^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200–202
- ^ 60.0 60.1 Bauer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World pp. 206–213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26, 130
- ^ Brow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pp. 8–9
- ^ James Europe's Barbarians pp. 95–99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40–143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p. 174–175
- ^ Brown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p. 181
- ^ Brow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pp. 45–49
- ^ Coredon Dictionary of Medieval Terms p. 80
- ^ Geary Before France and Germany pp. 56–57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189–193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195–199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 204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205–210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211–212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 215
- ^ Brow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pp. 24–26
- ^ Gies and Gies Life in a Medieval City pp. 3–4
- ^ Loyn "Jews" Middle Ages p. 191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38–139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43–145
- ^ Collins Early Medieval Europe pp. 149–151
- ^ Reilly Medieval Spains pp. 52–53
- ^ Brow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Mediterranean"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p. 15
- ^ Cunliffe Europe Between the Oceans pp. 427–428
- ^ Wickham Inheritance of Rome pp. 218–219
- ^ Toulmin, Stephen; Goodfield, June. The Discovery of Time Phoenix.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104–106. ISBN 0-226-80842-4.
- ^ 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Paperease.com.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See Steven P. Marone, "Medieval philosophy in context" in A. S. McGrad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lastic and medieval monastic postures towards learning, see Jean Leclercq, The Love of Learning and the Desire for God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970) esp. 89; 238ff.
外部連結
- ORB The Online Reference Book of Medieval Stud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ademic peer reviewed articles and encyclopedia
- The Labyrinth Resources for Medieval Studies.
- NetSERF The Internet Connection for Medieval Resources.
- De Re Militari: The Society for Medieval Military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edievalmap.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active maps of the Medieval era (Flash plug-in required)
- Medieval Real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arning resources from the British Library including studies of beautiful medieval manuscripts
- Medievalists.n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s and articles about the period.